当前位置: 太原科大心理咨询  >  太原青少年心理咨询哪个好  >  孩子比较叛逆怎么办?

孩子比较叛逆怎么办?

关于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强度动机性情绪会阻碍注意控制功能,低动机强度情绪其促进作用,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对注意灵活性影响也不同。

孩子比较叛逆怎么办?

01

高趋近动机的正性情绪下个体的注意灵活性降低,低回避动机的负性情绪下个体的注意灵活性增加,负性情绪也可提高注意的警觉系统,说明负性情绪对注意力存在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负性情绪带来的更多是负性影响,这可能是小学生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尚在发展,未妥善处理负性情绪导致的。

研究表明,小学生受负性情绪影响,其注意力广度可能缩小,阻碍注意力的集中;负性情绪状态下的注意稳定性低于正性情绪状态下的注意稳定性。

负性情绪对注意力训练效果迁移也存在负性作用。因此,负性情绪可能是使小学生注意力水平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负性情绪对注意的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但多从注意的单一品质进行探讨,缺乏负性情绪对综合注意力的影响研究。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负性情绪的认知、控制与调节尚不完善的特点,其负性情绪可能对注意力及各品质均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研究人员从综合注意力水平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负性情绪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整体注意力的影响。

02

社交焦虑的一般概念

众多国内外学者均对社交焦虑提出了定义,一般从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来表达。

在公共场合下,个体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担心和害怕的情绪,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猜测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且通常是消极的评价。

社交焦虑是个体过分害怕人际互动以及过于担心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极度紧张不安、苦恼情绪强烈和回避社会交往的行为倾向。

同时特别指出社交焦虑是儿童、青少年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社交焦虑是在某场景下或人际情景下,个体感到不安、恐惧,并伴有回避与他人交往的行为,个体为避开这种不安的社交情景而产生的自我保护心理。

社交焦虑是个体在人际关系环境下产生的紧张与害怕心理。

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包含了社交焦虑的主观体验,还包括了逃避的行为表现,社交焦虑个体不论是从外部环境探测还是从自身内在信息推测,最终都认为社交活动具有威胁性,认为外界给予自己负评价。

个体在处于社交相关的情境时,会敏感于自己内在与焦虑有关的生理反应,通常也会出现一些逃避行为,例如避免与他人眼神接触,降低说话音量等。

社交焦虑个体由于内在生理反应出现的过度关注或逃避行为,常常会影响其社交表现,反而令个体遭受到负向评价或回馈。

而不佳的社交表现以及挫折的社会互动经验,使个体更深信社交情境是危险的,因此社交焦虑个体常将社交情境视为重大的威胁情境。

03

研究者将社交焦虑认知模型运用青少年中发现,该模型同样适用于青少年,并且发现青春期的社交焦虑与持续到成年的严重损伤有关。

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交焦虑的产生,可能使其倾向选择逃避行为,导致被诱发的焦虑情绪与不适感未能被妥善处理,也将阻碍着小学生学习良好的人际互动技巧,适应学校生活。

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发展

从以往的研究可知,小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其中父母冲突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小学生可能因为对父母的冲突解决方式而害怕与人交往,进而产生社交焦虑。

另外父母教养方式越消极,就越容易唤起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家庭环境也可通过影响小学生的个性间接地影响其社交焦虑。

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校的时间逐渐增多,同伴交往逐渐成为主要的交往活动,学校的不愉快社交体验可能直接导致社交焦虑的产生。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小学生社交焦虑的人口学差异上的研究呈现了不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年级与性别上。

研究显示,二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其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四年级年级;二年级学生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六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人口学差异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因为被试不同,对社交焦虑判断标准的不同等原因。

纵向来看,社交焦虑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小学生的社交焦虑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模式。

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在不断的发生与解决中发展变化,但仍有部分学生始终保持着社交焦虑的状态 ,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时期社交焦虑的升高可能预示着未来成人时期的精神障碍。

互联网上“社恐”等描述社交的词语目前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极有可能成年后的社恐在小学阶段就埋下了种子。

总体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逐渐能从笼统的感知事物整体转向感知事物的各个部 分,并能够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因此也变得比原来更加敏感,社交焦虑也更容易产生。

04

研究显示,小学一年级学生便表现出社交焦虑,显然社交焦虑已然呈现低龄化,需要关注和重视以及尽早的干预,但目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鲜少。

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焦虑的测量都十分重视,从考察被试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等多方面研制了不同的评定量表,我国学者引用修订了国外学者使用最多的社恐惧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经过信效度检验可在我国用来测量社交焦虑。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在儿童中使用广泛,经检验信效度良好,能有效筛选儿童社交焦虑性障碍并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该量表主要测量被试因社交焦虑而产生的认知、情感及行为。

负性情绪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社交焦虑归属焦虑,焦虑是随着对威胁的知觉和恐惧而转化为适应不良的唤醒状态,属于情绪范畴。

社交焦虑可以说是一种负性情绪但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负性情绪有其自身作用,社交焦虑更为具体也有其特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反应。

若把焦虑障碍当作负性情绪的一种进行研究,便忽视了基本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体验对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的作用。

有研究分开考虑社交焦虑与正负性情 绪并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与其正性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与负性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

社交焦虑是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负性情绪是小学生社交焦虑升高的预测因素,研究显示,小学生随着负性情绪持续天数的增长,患焦虑障碍的风险持续增高。

与其他儿童相比,社交焦虑儿童更容易把中性表情认为是负性表情,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还更倾向于产生 负性的自我评价,进而消极社交。

上述研究表明了负性情绪与社交焦虑的高相关及影响,两者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都会产生负性影响,甚至可能是负性情绪引起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导致个体消极的恶性循环,小学生的负性情绪和社交焦虑应被警惕,也有必要从缓解负性情绪和社交焦虑的角度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